我放弃了红点奖
2015 年7月我获得了红点传达设计奖,主办方发来了祝贺和催促我购买获奖者权益包的邮件。之后因为我错过购买时间,主办方又数次邮件通知我尽快购买获奖者权益 包。7.18号两位红点奖工作人员分别从德国和中国打电话问我没有购买获奖者权益包的原因。我告诉她们我将放弃红点奖。其中国区的工作人员与我交流说到你 可能是第一个放弃的人。我在电话里告诉她如果比赛还是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将会有更多参赛选手放弃红点。我是第一个但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在今天中国的设计同行和客户已经将“国际化”演变成了“好设计”的代名词。我们开始发力在世界各个设计竞赛,投入金钱和时间创作“获奖”作品用来证明中国设计的崛起和个体设计权威的建立。 但实际上在中国的现实主义语境中,我们都忍受,甚至默许着很多烂设计或者坏设计的存在,我们通常用这是销售需求或这是客户和消费者需要去掩盖我们在创作中 的匮乏和无力。在长期这种自我洗脑的惯性思维之后我们找到了“生意”这样的词汇去堂而皇之的包装自己。甚至有些公司和个人可以大声喊道:“只要客户和消费 者喜欢的就是好设计”。此时“国际赛事”刚好迎合了这样的中国需求,获奖成了包装“好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砝码。
我为什么要在获奖后放弃?
我希望能够理性且客观的去讨论。但我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阐述我的观点,我没有评判的权利,但我相信我拥有评论自由。
当我选择一个带有明显东方趣味的作品参加2015红点设计传达奖时,就已经隐约确定它能拿奖了。实际的故事是我准备在参赛阶段就发布一个文章声明我已经获得了红点奖(后来因为个人原因先导文章迟迟没有完成)。然后在真正获奖后再发布放弃获奖的文章叙述整个事件的原委。
爱德华·萨 义德在他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就描述到西方是通过东方主义将东方再现为异国情调的、神秘的、遥远的、不可知的。 西方人所熟知的只是自己“创造”的东方。对于西方来说,东方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思想与行动的自由主体,而是一个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他者”,东方无法表述 自己,而只能由西方来表述。
我不想扩大讨论权利和文化的关系。 但在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已经成为红点奖参赛最多的地区,对于一个商业比赛来说绝对可以算是最大“金主”之一。首先我认为红点应然 是国际最重要的设计比赛之一,在我刚刚进入设计行业之初也曾憧憬在未来能够获得红点。这也是这么多设计公司、设计师、企业愿意参加的原由。但当我认真观看最近两届来自中国(包括台湾香港)的获奖作品时便产生很多疑虑。
红点中国工作人员与我的微信联系
近 几年我参加了很多不同的国际设计竞赛,我坚信获奖的唯一理由就是好的设计。参加国际比赛的目的就是大家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通过竞赛展示各自设计的精彩。竞 争的唯一要素就是好设计,而不是来之某个地区或某种文化。所有国际大赛的评委都不可能在全球视野下仅仅通过文化猎奇或者设计之外的因素去选择某件作品。无 论是在亚洲、欧洲或是美洲好作品都有相通的共同之处,哪怕你不认同某种文化,但对设计品质的判断存在着一个基本的黄金线原则。
我不得不在内心质问:难道红点评委(每年其实都有不同地域的评委包括亚洲评委)的设计视野内对亚洲设计又或者说东方设计不甚了解吗?为何中国设计获奖作品如此的被强调“东方风情”?一个带有显著“异域文化”的作品好坏和价值应该由谁来评定,何以评定? 这样水准的获奖作品其创新性又是如何被界定的?
我不想刻意强调身份意识,但红点在鼓励什么样的设计?红点比赛又在引导何种设计标准?对于中国大陆参赛者,因为其高昂的参赛和后续费用,红点奖是否会逐渐演变成某些公司财力的比拼(因为参赛作品越多似乎获奖机率越高,有些公司参加红点的费用可能高达一二十万甚至更多)?
红点奖的官网是如此描述的:
这个比赛在本质上与其他比赛有什么不同?
几十年来,红点在知名度和行业名声。 我们在行业里的排名一直是维持的。 这是我们评审团的功劳,而我们的评审团也是大赛的重心。 身为参赛者,设计师必须适应红点的质量鉴定。 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保持连续性,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同时确保创新性。 所以年复一年,我们会保留一部分的评审,并加入一些新面孔,让这些新的专家带来更多新的经验。 原来的评审和新加入的评审们之间的交流确保时间的冲击下,我们依然维持清晰和公平的判断能力。
红点中国工作人员短信告知我将失去的获奖者权益
红点德国工作人员邮件通知我将要失去的红点获奖权益
相关家居装修设计
我放弃了红点奖
中国设计师放弃红点奖引争议 国际设计奖走下神坛?
红点奖家居将登陆地球,震撼北京设计周!
方太专注打造中国红点厨房
2015厦门国际设计营商周—红点在中国启动
普乐美Classic Series在红点盛典花般绽放!
UCHEER友好位列红点设计概念全球TOP10
2015德国红点奖获得者马德沙Mendoza旅行箱登陆上海设计空间
智库沙龙实录:智能家居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
智库沙龙精编:从设计交互到智能家居生态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