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鸿彬:创造空间的戏剧性
潘鸿彬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下成长,出生在印尼,成长在香港,在各地做设计项目。他总是不停地行走,游走在不同的文化间,不管是出差还是旅行,他已经走过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地方。他有一个清单,把全世界的国家从A-Z排列下来,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个清单。香港设计师有种与生俱来的对商业的敏感,潘鸿彬还喜欢研究社会学,思考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好,所以涉猎甚广。
“设计-商业-社会”的综合,同时他还担任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潘鸿彬喜欢这种视野和身份多面向的状态,正如他的设计,擅长讲不同的故事,创造独特体验,让不同受众都能从中产生想象与思考。他认为,这样的设计便是成功的。
潘鸿彬,为不同商业空间种类创造独特及叙事性体验的著名香港设计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分别取得室内设计学荣誉学⼠士及设计学硕⼠士,2003年创立屡获殊荣的PANORAMA泛纳设计事务所。
潘氏多次被邀为国际论坛及研讨会作主讲嘉宾,现更将其设计专业发展到设计教育范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及身兼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及IFI国际室内建筑/设计师联盟2011-14执委。 潘⽒氏2008及2010年分别获颁香港⼗大杰出设计师大奖及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殊荣。 2011年台湾国际室内设计⼤大展被邀参展的10位国际 设计师中唯⼀一华人,2014年获颁深港杰出成就设计师大奖。
做一个中西融合体
【新浪家居】现在香港和台湾都蛮多设计师在大陆发展,你怎么看内地、香港、台湾设计的差异?
【潘鸿彬】三地的差异的细想起来非常有趣。香港深受英国的影响,教育制度、设计美学都是西方的,优雅精致,在商业思维和商业策略上有优势,这是很多大陆设计师缺乏或者是做得不够好的。但是香港设计人文底蕴不够,人文底蕴需要环境熏陶,不是读书就能够读出来的。香港设计师要找回自己的文化身份,既然香港从来都是一个混合体,那就做一个中西融合体,如果只做西方永远做不过外国设计师。越来越多香港设计师到内地发展,那就要更深入去理解中国文化,更全面了解当下中国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审美品位。这个过程其实挺有意思,因为香港人从来都是适应性很强,陈幼坚就是中西融合的大师。
台湾和香港有相似的地方,在近代都曾被殖民,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台湾设计受日本影响,因为日本当代设计本来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台湾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没有断过,台湾设计的在地性和国际性融合得很好。我很欣赏台湾的设计,这几年也看到很多台湾设计师在内地拿奖。
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地的设计师有太多文化元素可以使用,大陆设计三十多年前向香港学习,但是现在已经发展得很好,高水准的设计并不少,做了很多艺术文化氛围浓厚的设计。内地、香港、台湾一起形成华人设计的形象,在国际上出现的时候,他们会觉得中国设计非常多元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设计空间体验
【新浪家居】你强调做设计不讲风格,但想必有一些自己的价值理念,你的理念是什么?
【潘鸿彬】体验设计。我们在设计一种体验而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让空间会讲故事,让用户记住这个空间。这个空间的主题是特别的,有自己强烈的视觉特征。我们非常注重灯光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和体验,要有一些戏剧性。
我希望空间可以让用户有联想力,会想为什么用这个颜色,灯光为什么要这样打。普通人都可以这样看的话,那么我们的设计是成功的。跟艺术有一点相似,最好的艺术就是放在那里,没有题目,观众自己会思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这个就是目前我们在做的事情。
室内设计趋势
【新浪家居】你在关注哪些设计趋势?
【潘鸿彬】环保,一定要在我们室内设计领域倡导绿色环保。这个行业很多地方是很不环保的,设计师你可以简洁地做一个效果,也可以做一个很繁琐的造型,所耗用的资源你是可以控制得了的。建筑领域已经有环保智能系统,绿色建筑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有绿色环保认证体系。我们在评价一个室内设计项目时,除了美观,还应该考虑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度,温度、湿度、采光、耗能、材料的安全性等等。还有如何加强环保的意识让旧东西循环再利用,大到一座房子,小到一张凳子。提供设计方案给客户时,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策略。现在很少设计师会注重这方面。
【新浪家居】现在各种设计奖项很多,但是很少价值导向是关于生态环保的。
【潘鸿彬】现在香港室内设计协会正在做一个改变,我们希望增加一些嘉许环保方面的特别奖项,比如最佳节能奖、最佳环保材料使用奖。环保设计在国外已经很普遍了,香港这方面其实挺落后。我以前在IFI做理事的时候发现我们在学习、很多欧洲的先进系统,但是很多精髓我们做不到,因为他们的人文意识以及客户教育做得很好,标准也会更高。我们也可以教育客户,房地产竞争越来越激烈,发展商如何让你的房子更有卖点?你是否可以达到舒适、健康的指标?如何更好满足用户人性的需求?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新浪家居】你有三重身份,设计公司创办人,香港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香港理工大学教师,几种身份的融合给你带来什么?
【潘鸿彬】这三重身份有点像乔布斯所说的,将这些点联在一起就变成一件事,我们做项目每天都输出商业项目,一个接一个,很需要积累一些理念上的东西,反过来推动设计实践。我在大学的研究就是推动室内设计专业化,也在协会推动这些事情。我的工作、项目可以跟我的学生一起分享,而我很多灵感来自学生和理论研究。我希望可以将这几种不同环境下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引发意想不到的东西。
推动室内设计专业化
【新浪家居】室内设计专业化,具体怎么做?
【潘鸿彬】近年协会在致力推动室内设计专业化,目前推动了几个教育改革,会做一份教材给香港所有的设计院系做参考,设立一个公开的考证制度,室内设计系的学生毕业后也像建筑师一样有两年的实习,然后参加统一的考试,考到证书后成为注册室内设计师。在欧洲室内设计都是大学课程,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承认学历,所以他们没有特设考证制度,香港目前也还有很多短期课程,内地这边从业人员的素质就更参差不齐了。
没考到证书并不是不可以执业,一些高端客户或者是大项目,比如涉及到建筑改动、公共安全一些条例的项目,比如商场、酒店,业主可能更想选择拥有资质的设计师。交给市场去选择设计师,这样就可以分流。
我们参考了很多欧美的教育系统后,选了一个比较合适香港的系统,现在已经开始试验了。等业界看到推行这些有成果之后,协会可能会变成学会,提高学术性会,政府和市场会更加尊重我们这个专业,保障行业从业人员有一个专业的地位。
【新浪家居】对年轻设计师的成长有什么建议?
【潘鸿彬】多做项目很锻炼人,一年做5个项目和一年做20个项目是不一样的。大陆的青年设计师有很多做项目的机会,不足也在于他们走得太快了,没有时间思考,不断在重复以往的东西。他们没有时间到外面走走,只是通过互联网学习,一定要多去国外看一些大师的作品,感受真实的空间。
在成为一个大师之前,一定要经历这个多行走多磨练的阶段,我其实也处在这个阶段,在不断地学习当中。我在印尼出生,在香港长大和居住,但是我在香港时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去到内地又觉得不是100%的中国人;在印尼也觉得我不是印尼人,因为我不在那里生活。经常觉得自己处在各种文化的边缘。所以我就到处行走,经常一两个星期我就要去一个地方,无论是旅行还是出差,我都尽量离开香港。这些行走,对不同文化的感受,给了我很多设计的想法。
【新浪家居】最近在做什么有意思的项目?
【潘鸿彬】有几个项目挺好玩的。我们在香港九龙将一个工厂改造成精品酒店,把香港五六十年代工业时代最辉煌的时期的文化和遗迹呈现在一个现代的酒店上。会保留当时的很多历史和物件,家具都是我们设计的,比如用以前的工业产品改造成桌子、灯具。这种项目类型香港目前还没有,我们第一个用这样的手法来做。项目正在施工中,明年会做好。以前我们很少做住宅,最近刚做好一栋1500平方米的别墅,有5层楼,布局像四合院,但中庭打造为游泳池,里面的功能非常多元像一个小型的酒店。做完这个项目之后很多人找我们做豪宅设计。我们还在做家具设计,会推出一个系列,可能明年3月份就会在深圳家具展展出。
一句话问答
Q:有什么书或者电影想推荐给设计师。
印度电影《PK》
Q: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韩国
Q:有什么很狂热的爱好?
A:我是一个旅行狂,目前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的地球,去了100多个国家,我将去过的地方字母开头A—Z排列下来,目标是完成这个清单,最近正在找一些Y和Z开头的国家去旅行。
Q:如果不做设计,会做什么?
我想我会做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从政也不足为奇。我喜欢社会人文的东西,想了解如何将社会变得更好,所以要读很多书去支撑你的知识。
Q:你比较欣赏的设计师和艺术家?
我喜欢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很有自己的理念和风格,比如陈幼坚和菲利浦·斯塔克,他们的设计都很多元。
Q:最近在思考什么问题?
想在香港开一所设计学校,希望将一些比较实验性的理念引入室内设计教育这个领域。目前室内设计没有学术,我希望将来可以建立一个学术理论,然后变成教育产品。
相关家居装修设计
赵彬:希望通过设计改善大众的生活品质
闪晾潘朝勇:智能晾衣的普及不会太久
专访萧爱彬:你喜欢就对了
导购:不同空间的瓷砖 你都选对了吗?
欧宝利陶瓷:梦想空间的缔造者
兰州法恩莎张鸿源:有梦想树品牌赢市场
苹果王颖彬:创造更人性化的室内设计空间
获木业30年功勋大奖 刘彬彬:专注与创新是天格的企业之魂
王国彬:被倒逼成长的土巴兔要单挑传统大装饰行业
黄文彬:旧屋改造 重组卫浴空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