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光:快快回家,慢慢生活
设计师喜欢夜晚,在黑暗里捕捉一闪而过的灵光,安抚敏感而多情的灵魂。所以,陈耀光习惯晚睡。9月22日,陈耀光却起了个大早。他从杭州出发赴南京,应一场设计之约——中国(南京)室内设计新势力榜颁奖礼作主题演讲。这是这两年来陈耀光第一次以他个人身份做专题演讲。
室内设计师/生活艺术家/千岛湖岛主 陈耀光
难得的早起没有影响他的状态,台上的陈耀光妙语连珠,听者沉迷在他诗意的述说之中。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陈耀光除了分享如何生活,也贡献出他30年设计生涯的总结,分享了大量罕见首播的历史影像,这是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的珍贵记录。
第一个被国家省级电视台报道的室内设计师
新浪家居全国总编辑戴蓓特别提到,陈耀光认为近几年设计界很热闹,整个事态快要赶超娱乐界,他说自己这张老脸除了创基金的集体活动以外,已经两年不敢在其它城市做专题演讲。但帮扶年青设计师陈耀光是不遗余力的,所以,他也希望能借中国室内设计新势力榜这个平台给予年青设计师鼓励和支持。签到拍照时,陈耀光高高举起写着“中国室内设计新势力榜”的牌子,他说,“青年设计师我们要高高举起来”。陈耀光在演讲中特意分享了他25-40岁期间创业的历程,给青年设计师信心与自我坚守的信念。
陈耀光是中国第一批从事室内设计的专业设计师,身上有很多个第一。中国美术学院第一届环艺系学生,AD100第一届中国榜单得主,唯一十届中国室内设计大赛七次一等奖得主,第一个被电视台报道的中国室内设计师……
陈耀光毕业照
青年时期的陈耀光(前排中)
1992年浙江电视台要拍室内设计这个行业,因为偶然机缘定下来拍陈耀光的故事。1992年,陈耀光骑着自行车背着图纸跑工地,和当今刚出道的设计师并没有什么两样——现在的设计师至少还可以滴滴打车。
这个经历对陈耀光的影响很大,“自从拍了这个片子,我上班不迟到了,对自我要求也高了,因为意识到居然作为主角代表室内设计行业被电视台报道,要对得起这份荣誉。如果我没有拍这个片子会怎样?所以我认为中国室内设计新势力榜,包括行业在做的推动年轻精英被行业和公众了解、认可的事情,对设计师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994年因为种种原因,陈耀光从设计院出来做了当时所谓的个体户。经营公司不容易,对设计师来说经营之事更是挑战,初创业陈耀光遇到了很多难题,“要做后台又要做前台,要出台也要下厨房,做伟大的创意,还要做收尾款的老板。”
1996年浙江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要拍浙江10位艺术家真实的一天,陈耀光再次作为室内设计行业的代表上了电视。这个节目拍的就是陈耀光初创公司的经历——年底跟客户催款发奖金。
公司渐入正轨,1996年后设计行业开始有了一些活动,陈耀光频频参加大赛,屡屡获奖,一度被称为“获奖专业户”。1998年他拿了“爱家杯”,颁奖就在人民大会堂,直至今日这里都是让人产生极强荣誉感的地方。
陈耀光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
“年青设计师平时不善于也没有太多精力跟媒体和奖项打交道,更多的时间在案头、在工地、在材料、在自我的一种设计创意的意念当中,但并非他们不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在上世纪90年代陈耀光已经跟各种媒体打交道,《室内设计与装修》这本诞生在南京的杂志,1994年专门到杭州给他做了一次访谈。除了接受访问,他还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直至今日,他被超过一百本杂志报道过。可以说,30年来陈耀光一直保持着高人气。
典尚院子·无价的收藏
然而到了2005年,陈耀光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脚步,踩一踩刹车,他希望把更多时间花在好好设计生活上。位于凤凰山脚下的典尚院子,开启了陈耀光新的历程。
陈耀光是杭州人。杭州是一个诗意的城市,为了逃离都市的嘈杂与无奈、竞争与密度,以自然、从容不迫的节奏,以及谋求少而精的创作及经营理念,他从杭州武林门的CBD搬到这个院子里工作。“在南宋遗址古皇城旁租下四亩地和一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改造成自己的“办公车间”,这是第一次不问时间、不问成本地为自己做的活,很花精神,可是也很享受”。
凤凰山脚下的这个院落,第一期只是为了生存,是一个工作的车间,第二期有了食堂,到了第三期有了收藏展示的空间,体现自我精神。这种自然生命般的生长,与都市闹区近在咫尺,显得更为珍贵。
有了食堂和会所后,陈耀光可以更好地招待朋友们。“我让我的朋友们,让他们高贵的生活,从五星级的卫生间里偶尔到这里,体验自然回归的节奏。当下人们是通过天气预报,通过橱窗来感受季节变化。但是在典尚小院,有几百年的古树,可以从树叶的颜色、风的速度、昆虫的叫声来感受四季和朝夕的变化,人是这个四季变换的见证和伴行者。”
有时候陈耀光会举行一些朴素的仪式欢迎朋友们。可能是吹响一个破的喇叭,可能敲响一个古钟。那个400年前在庙里面的钵,打下去声音缭绕在院子上空,可以持续1分20秒。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安静下来,这是一种很东方的表达方式——这个南宋古村遗址旁的院子里的生活,有南宋遗风。在这里,不仅仅是聊设计,朋友们经常带着他们在世界各地行旅的照片,分享各自生活的体验和收获。
典尚院子的白墙在中国设计圈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经常有全国各地还有国外的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收藏家等各界朋友们造访,并在墙上留下了他们的手迹,这些签名已经近一千个。陈耀光用这种感性的方式收藏了数不清的友情,这是他收藏至今拥有的最昂贵的藏品,因为墙上布满的是鲜活而有温度的友情痕迹。
院子里举行过很多有意思的活动。2013年陈耀光和陈林、金捷三人在院子里做了一个“木竹东西”杭州设计师私人收藏展开幕仪式,只是请了一些杭州的好朋友们,没有媒体,没有赞助,没有义拍,所有的环节都显得没有任何经济和友情上的牵挂,是一次纯粹的杭州人玩法。所以陈耀光特地在发表的杂志上把这个事件取名为——活在南宋遗风的当代生活标本。尽管如此,这个特别的开幕式还是在业内引起了轰动。2014年大师工作营来到院子上课,陈耀光出了一个题,让学员们自己做菜,营造一个主题并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在这个院子里,连上课都是接地气的。
陈耀光特别钟爱在典尚院子里的12年。如果按照房产价格去换,这里对他而言是无价。那收集了近千个签名的白墙并不像他收藏的艺术品可以增值,却是他最珍贵的收藏。在他看来,这个院子不是关于设计的,而是关于人怎么生活的。
这个院子可能是中国被最多媒体关注的一个设计师的院子。以下摘取部分媒体对典尚小院的报道:
这个四季变化,这个院子也随之不同。到了秋天,隔壁老伯每天都烧碎柴,那烟味漂得很有野趣。树下的落叶我会谨慎保留,地上不要扫得太干净,脚踩在上面那种摩擦的声音是城市中心享受不到的。这个院子里最贵的是自然随意,你可以很自由。
——摘自《GQ》2011年4月
《南宋古村的老宅子里享受自然》
杭州一直是小桥流水、江南风情,长期以来创意空间,装饰设计过于抒情和多姿,我门需要一个职业和理性的工作场所,气质上往男性上靠,与职业年龄相符。
——摘自《ID+C》2005年1期,总125期
《做一回甲方》
每到中午时分,当厨房师傅敲响悬吊在屋檐下的铜铃,员工们会闻声纷纷踏来,有的在室内,有的干脆在室外阳光下就地而坐慵懒地开吃了……
——摘自《A+A》2011年7月号专访
《永恒的沉淀》
他在院子一角设了一个露台便池,像孩子一样对着大树撒尿;食堂门口的洗手池被刷上了“节约用水”四个红字,仔细辨认,还画了一只眼睛,就像小时候一样。
——摘自《行周末》2014年11月7日
《陈耀光的魔幻世界》
为了排解这南宋古院中百年老樟树的寂寞,特地收来了石雕石兽陪伴其间,将阳光和树影,年代和环境重新做了梳理,一种缓慢节奏和休闲江南的工作氛围自然形成。
——摘自《新视线》2011年5月
《设计是生活的掩体》
所谓的“设计感”,消失在建筑空间和窗外绿色之间。这里既是一个极端情绪化的场所,按照陈耀光的想法,又是一个非完全情绪化的所在,他和他的伙伴们,正是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设计灵感的。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9月22日
《杭州设计师和他们的第二居所》
南宋江南石雕古典家具,摆件、古旧的收音机、打字机、木雕、老上海artdeco风格的器物以及当代艺术装置等等。陈耀光的藏品保罗万象,作为设计师,陈耀光总是热衷于不同材质、形态的物品,享受不期然地艺术品带来的视觉冲击。
——摘自《AD安邸》2013年2月
《直觉式收藏》
两面砖砌白墙布置着他拍摄的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照片与密集的签名痕迹,这里是以院落主人为中心的社交群体灵魂与情感的理想场所,南来北往全国各地的同行、建筑师、业主、艺术家、收藏 人士……他们在这里流连忘返,喝着小酒,品尝杭帮菜,陈耀光说菜里有家乡母亲的味道。应该说,在这个“食堂”里陈耀光已收藏数不清的友情。这是他最贵的收藏。
——摘自《室内设计师》2012年,总37期
《生长中的院落》
每年春节开工,典尚设计的员工全体集合在老宅子门前,进行开工敲钟仪式。平时有访客来便会写上欢迎辞的小黑板上,飞扬地写着“马上开工”。他们响应当下全民的愿望,不再是鞭炮浓烟式的开工方式,陈耀光领头敲响了收藏已久从异国拍买而得的寺庙古“铜钵”,院子里顷刻钟声回荡,唤醒了院里院外冬眠的老树。树冠上的冰晶抖落在地面层叠的落叶上,让南宋古城沧桑的土地更润湿了一些。陈耀光说,祈祷是人间最真诚的仪式。
——摘自《旁观者》2014年2月,总96期
《耀眼之光》
阳光好的时候,随意地躺在木椅上。情绪来的时候,也可以随兴吹弹一曲,或者画两幅院子的写生。下雨的时候,他会跑过去接屋檐下的水滴,找那种触感。在这里,不用像在办公室里那么机械。这里的风啊、雨啊随时都可以感知,他们可以完全体验自己动物本能的东西。
——摘自《GQ》2011年4月
特辑《杭州:南宋古村的老宅子里享受自然》
斑驳树影落了满地,虫鸣、花香、草地的芬芳,风的摇曳,自然的声音,自然的颜色,自然的心境,一杯清茶在手,人与物在自己舒展的空间里以松弛的节奏相处。
——摘自《摄影旅游》2013年5月,总282期
《生长中的院落与奢华灵魂》
我们公司的院子里有草地,后院有30多米高的树,还有蓝天和宁静。
——摘自《田原设计在中国》2013年12月
《故梦雅园自然阙歌》
从最初入驻院落的奇石嶙峋,那是与江南的细叶春雨泥土相应,到后来对器皿的追逐,这是他们这十年来生活肌理的变化,与情绪的一一呼应。
——摘自《名车志》2012年4月,总145期
《回归生活本初》
设计灵感无处不在,可能是过去的一种记忆,可能是心里的某种潜意识的期待和向往。
——摘自《费加罗FIGARO》2012年6月15日,总12期
《隐设计于空间之中》
他不是资深的收藏专家,更不是以此为业的商人,只是带着好友去到一块原本留给自己诗意的栖息地,收获与分享,如陈年醇酒,悠久回味。
——摘自《LUXE.莱斯》2013年7月
《木竹东西》
陈耀光不吝展示自己的收藏成果,他常带到访的客人走走院子、讲讲故事;也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举办小型私人展览,供大家分享。迄今为止,他与杭州两位知名的设计师好友举办了“雅集心悦”鉴赏会、装置艺术展、“木竹东西”私人收藏展。他们拒绝在这类展览中附加任何其他东西,纯粹邀请一帮热爱艺术与收藏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分享器物与友情的故事。
——摘自《INTERIOR DESIGN美国室内设计》2014年10月
《自然使我成为一个鲜活的个体》
大厅中的树根,比任何尊贵的艺术品都更协调自然,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更抽象,更写意,它似液体一样仿佛会流动,可以想象成泼墨、浪花和蝙蝠……树根很廉价,但是气质不俗而且永恒。
——摘自《禅意东方》序言2008年11月
《禅擦肩而过,一阵轻盈》
一期大厅里保留了部分原有的木梁,以及粗糙的水泥柱,仅以眼抚摸,便能感触到质感,在一片光洁石材构成的空间里,它们也需要呼吸。
——摘自《缤纷SPACE》2006年12月
《陈耀光:那些无关的事》
二楼的会议室,除却功能,倒更像是一件可以搬移的大型装置,全透明,白色边框四角圆弧。远看,如一个浮在空中的太空舱,自由而充满想象。
——摘自《周末画报》2006年6月17日,总391期
《这一次不谈设计》
设计灵感无处不在,可能是过去的一种记忆,可能是心里的某种潜意识的期待和向往。
——摘自《费加罗FIGARO》2012年6月15日,总12期
《隐设计于空间之中》
千岛湖,一个人的桃花源
陈耀光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身份——岛主。和典尚院子一样承载了陈耀光生活的,还有他在千岛湖上的岛。
在陈耀光眼中,这个岛像童话一样漂亮。看守小岛的夫妻的孩子出生,陈耀光给他取名“岛生”,一个充满自然力量的名字,可见他对这个岛的感情。陈耀光没有改变这个小岛,请了能工巧匠修葺房屋,建了一个面湖的大露台,几乎保持着200年前的风貌。他在这里喝茶、游泳、划船、发呆……
岛、山和田园其实是和都市的一种距离,陈耀光觉得人能真正在那里找到一种安全的灵魂归宿感。对于都市人来说,时间只是服装的变化,而不是树叶的变化,不是潮水打浪的变化,不是农作物的变化,它的变化只是在橱窗里,在天气预报里,没有真正进入变化的真实世界。对生命的这种活着的把握,没有在自然环境中那样真切。
在岛上的某个傍晚,陈耀光写了一段对黑夜、灯光及照明的理解,“夜幕降临时分,灵魂是最敏感的。人们对光的依赖,其实是出于对黑夜的无知。与其说光能够照亮方向,不如说它更能够点燃想象,没有想象的日子才是黑暗的。无论哪一种光,一旦与身心深处的那一闪接上,我们的灵魂将瞬间被点燃”。这个岛之于陈耀光,就像黑夜里的光。
陈耀光的岛主身份也被很多知名媒体专题报道过,但相比活跃于中国设计界的典尚院子,千岛湖更像是属于陈耀光自己的桃花源。
设计诗
设计师是离生活最近的一个职业,设计师的生活会投射在他的设计上。除了生活,陈耀光还分享了在近30年时间里做的一些空间设计和跨界作品,他是如何看设计、看空间、看表达、看文化,他投入在专业领域里面的思考和坚守。
陈耀光部分作品
2014年 叠变
2014年参展米兰设计周做了这个作品,来自陈耀光幼时对西湖的印象及对自家小岛的体悟。
风和水的交往
顺应自然
低科技、高状态
敬畏自然
顺势而进
回归生态能量的“叠变”
转换位置但是没转换能量
2014年 剥落的生命—东方屏
这个作品是陈耀光对环保、对中国的古典家具以新的装置形态的表达。大山是紧挨着都市的外围的屏障,自然给了山生命,长出来的木材其实是大地的肉身,它被剥落的那一瞬间其实也是痛苦的。如果没有人类没有城市没有文明和科技进步,这些山水依然延续着几亿年的自然的生命。这是大地母亲身上的一块肉,是被咬下来被剥落下来的。陈耀光带着这样的情怀和态度做了这个作品。
2015年 穿越-关于抽屉的故事
这陈耀光参加2015年米兰设计周的作品。借一个不断重复的抽屉,尝试一种在经验上无法穿越的可能。这些穿越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空间,穿越当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平行与交错,力求体现当今人们多元复杂的价值观,期盼个体和共性的终极融合,谋求世界将来能够相互容纳和彼此共享。
2014年 跳到餐桌上的工具
这是陈耀光为小朋友设计的。现在人已经不习惯欣赏肌肉和力量,他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工具,都是玩具或者电脑鼠标、手机。他想让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学会使用工具,体验DIY劳作的乐趣。
2016年 局
虚实、黑白,是围棋对东方文化的一种诠释,谋求一种单一的元素,表现无数种可能性。通过对传统意义的沙发在体量、重量上进行分离肢解,让所有生活中的男女老少都能随心情支配坐、蹲、靠、躺的习惯,探讨一种全新的起居模式。同时,使用的区域空间不限定,模块化组合,自由方便。
陈耀光与他的典尚团队近年代表作
1999年嘉兴大剧院
一个指挥棒一样尺度的形体飘在大厅的柱子上面,陈耀光用这样的方式去演绎节奏旋律碰撞金属声音。所以,一进来就知道这里不是证券交易大厅也不是银行,而是跟音乐跟艺术有关系。
2004年 弘一法师纪念馆
中国唯一的弘一法师纪念馆,在浙江平湖东湖之畔,建筑由中国建筑大师程泰宁先生操刀。整个室内在原建筑体量的基础上,注重表述空间的层次和丰富性,对肃穆、深远的意境做了充分的刻画。
2008年 浙江美术馆
室内设计几乎就是建筑的原样,楼梯很厚,可以想像出来很硬,有体量有块面感,打碎以后有声音。天光下来这个墙面上不能有任何太明显的拼缝,类似山坡一样的造型是对西湖周边环境最友好最默契的协调。让设计消失在空间中,内敛,控制情绪,体验情绪。
2010年 阿里巴巴马云办公室
项目只有三四百平方,但是方案到实施经历了将近一年。没有任何惊人的创意,保留了空间原来的两根水泥柱子,甚至这个水泥柱子上没有用任何材料,没有什么比这个钢筋混凝土更适合长在这个空间本体。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地毯,纹理用了杭州西湖钱塘江水系,表现江南怎么跟世界沟通。
2011年 绿城建筑设计院杭州院办公楼
这空间有很多留白,留下更多的空间和想象,感受空间体量本身已经够美了,何必用强烈的花纹破坏它的厚度。这是陈耀光作为室内设计师长期跟建筑师打交道的体会。
2014年银川贺兰山韩美林艺术馆
继2004年,陈耀光和他的典尚设计团队与艺术家韩美林首次合作的杭州韩美林艺术馆、2008年与2013年的北京馆一期、二期项目后的再度合作。位于银川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展示区的韩美林艺术馆,是跟大山长在一起的美术馆,上有天下有地,几平方公里没有一栋房子,只有这么一个体量。集中展示了韩美林先生以岩画为题材的绘画、书法、雕塑、陶瓷、染织等各个门类的艺术精品。
2016年 浙江音乐学院
堪称亚洲最大的一个音乐学院,整个建筑30多万平方,典尚设计跟另一家室内设计公司各自负责了一半的室内设计。建筑很朴素,所以用了节奏旋律来营造空间流动和虚实的感觉,让人一进来就感受到它跟节奏有关,跟音乐有关。
30年随想录
30年来陈耀光有很多对生活的体会、设计的感悟。陈耀光喜欢随手记录东西,那些深思熟虑后的自然喷薄和灵光突现。这些笔记断断续续写于不同的年间,今日依然值得细细品味。
• 快快回家,慢慢生活。
• 设计师是猫,是宠物,很敏感,很自恋,很优雅,猫很脆弱,受不起委屈和考验,尽管长得像老虎……但他们确实很唯美。
• 一杯水会因为容器的精美而变成享受,室内设计师就是创造这种神奇的高手。
• 将适合的东西放在对的地方,是设计的基础哲学。
• 设计创意的最高状态是流出来的,而不是刻意制造惹出来的,真正的高手只是让空间让你充分愉悦而不是强加给你任何的震撼手法。
• 设计需要解决创造人们活动空间环境的“合理方案”,也要体现人们心理需求的“合情方案”。
• 做设计的乐趣在于没有成就感也有愉悦感,少一点教条多一些幽默,不一定对称庄严,可以模糊松弛些,顺手顺眼自然得体让简单的快乐走进生活。
• 消费设计实际是消费一种精神
• “看得见的场所,看不见的设计”,这是我对博物馆、美术馆等展示空间的定义。让室内设计消失在建筑空间和艺术展示之间,观赏活动必须拥有一个非情绪化的场所,而不是那些失控的装饰符号。
• 没有光影,就没有空间,就没有表情,在空间中光是唯一能带来神奇效果的。它对心理感受的冲击大大超越了诸多昂贵物质的意义。
• 情绪,确实与“光”存在着 假如空间有情绪的话,那必定是光影在述说,光点化空间。
• 设计,也不单单是颜色、风格和其它,而是应该看到厨房,想到“饿”、“馋”;看到卧室,感到“慵懒”、“躺下来”;而餐厅是一个家庭交流道具,家人围坐一起谈旅游计划和与孩子聊聊当天学校的故事……
• 最昂贵的消费价值是沐浴阳光、享受通透、感觉色彩、体会健康意义的生活态度。
• 我们的设计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设计。
• 走在户外、记录生活、感受自然,是当代城市设计师迫切需要呼吸的氧气和能量。
• 品质,是寂寞的。不张扬、不喧嚷,静静地渗透进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品质,是视觉不易察觉,而感觉确实存在的那些感受——触觉、听觉、嗅觉,舒适和沙发的柔软,以及香喷喷充满阳光味的被褥。品质的感受,又与审美距离有关,与投入未必有关。总之,品质是不喧闹的。
• 我想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城市应该是这样的,天黑了就要让城市暗下来,人不应该生活在昼夜不分。
后记
当天晚宴之时,和南京的青年设计师以及老友相聚,陈耀光逸兴遄飞出口成章,妥帖地照顾着桌上每一人。酒已三巡。再过三巡,我想陈光耀会击鼓而歌。或许遗传了外祖父陈诵洛诗人的浪漫,而养育他的江南山水早已融入血脉,我在陈耀光身上感受到魏晋士人的恣意风流。他笑说自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地种田”。在南京短暂的一天一夜里,他几次提起,“谢谢你们送我的花”。对生活点滴美好如此入心。有设计师感慨,“你教会我生活”。
作为生活艺术家的陈耀光,今年搬离了典尚院子,小岛也可能要离开他,免不了感伤,然而陈耀光又是洒脱的。“搬家不过是每个人都曾面临的平常事。12年里,我曾与这里的石头树木相守,与气候季节相守,与朋友际会相守,已经很知足感恩了。或许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该是换种活法的时候了。”
即便没有了凤凰山脚下的典尚院子,没有了千岛湖岛主身份,我相信,陈耀光依然会活成一首诗。而且未来的诗更会更美。对于失去和拥有,此时的陈耀光更有一种感受:怀念是另一种更持久的拥有。
相关家居装修设计
陈耀光:快快回家,慢慢生活
米兰时光,快节奏中的慢生活
米兰时光,带你找回失去的慢生活
甩掉快生活,联邦家私为你还原雅致慢生活
久盛•米兰时光,创导健康慢生活
在这个“快快快”的时代,心海伽蓝拍了一支慢广告
米兰时光,家居环境中的慢生活元素
好石多磨快客杯:享受茶香弥漫的慢生活
2016年艾芙迪开启慢生活
慢生活,从米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