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陷“伪智能”怪圈应用问题饱受质疑
智能家居在目前“互联网+”以及“万物互联”的发展大潮下正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在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智能家居已经成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一个新兴行业。
在这种明显利好形势下,目前多数智能家居产品呈现出两个特点,要么在一件智能单品上做到“单点极致”,要么为传统产品增添一些智能功能并冠以“智能场景”的称号。
“单点极致”是互联网时代备受追捧的一种思维。由于过去不同市场的应用之间往往呈隔离状态,“单点极致”思维确实一度成为企业快速占领市场的捷径。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今天的极致随时可能成为明日黄花。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之间越来越开放,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通过产品交互满足连续性需求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人们对产品的期待值,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功能点,而在于一套完整的功能体验。
从使用逻辑来说,智能家居的产品设计,应当努力为用户体验“云端化决策”。例如通过云端分析,智能插座就可以通过传感器判断家中是否有人,然后将信息传至云端,根据云端存储的数据,判断是否应当关闭电源,或关闭哪些电器的电源,并自动执行这一判断。基于云端分析,当家中有人时,智能家居可以自动调至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当家中无人时,也可以自动关闭相应的电器。
“单点时代”向“场景时代”过渡,智能家居的产品思维,也必须转向场景化功能链接。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产品所谓的“智能场景”,仅实现了“便捷化”而非“智能化”,遭到了消费者普遍的“伪智能”的质疑,最终造成智能家居市场“圈内热、圈外冷的局面”。
因为,许多智能家居产品的生产者将主要精力用于花哨的功能设计和系统技术的更新,甚至有些多厂商为了刺激消费,在产品功能和设计上增加噱头和卖点,声称实现了所谓全方位的智能控制而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功能。创新概念频出,却鲜有能点燃市场的爆品,甚至消费者对于入手的智能单品以及体验到的智能系统都表示了失望,认为和预期中的“智能家居”相比千差万别。至于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这些智能家居产品的构造,大多是内置智能芯片、传感器的硬件产品加上手机APP应用。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取代传统遥控器,远程控制或定时开启家里的设备,但从本质上说,这些功能无非是几种智能单品的功能衔接,把原先的多个开关或遥控器纳入一个手机APP中,最多只能算是智能硬件与家居产品的物理结合。
其二,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的无法交流也令人懊恼。
市场中的智能家居系统,包括苹果Home Kit、三星Smart Things、谷歌Brillo、LoweIris和AllJoyn等,它们使用的是不同的无线协议,例如WiFi、Zigbee和Z-Wave等。并且一个品牌有一个APP,买十个不同品牌的产品就要需安装十个APP?甚至,每个APP的操作不一定相同。这样的智能家居产品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便捷。相反,人们购买的产品越多,使用起来越麻烦。
其三,许多厂商企业在产品上增加了智能检测功能。
例如对空气湿度,空气质量、湿度等的检测功能,手机APP根据检测结果会给出合理化建议。然而事实上,许多检测结果以及合理化建议并没有科学依据。
除此以外,智能家居背后的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智能设备本身存在安全问题,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硬件,材质、设计上偷工减料,也就是说智能硬件在被攻破后,直接失去原有功能,成为一堆“破铜烂铁”。如果说数据信息安全存在缺陷,那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因为在物联网中传输的数据越多,信息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大,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因此而剧增。智能家居设备很有可能成为黑客窃取数据的工具,用户失去的将是家庭隐私,甚至会涉及到一些密码,最终的损失可能难以弥补。例如,摄像头一旦被破,整个家庭隐私荡然无存。
针对信息安全问题,厂商所能提供的建议仅是固件升级;专家则提醒,可以通过经常改变摄像头登录密码、提高密码复杂度来尽量阻止黑客的入侵,如果只是家用,尽量不将摄像头联网使用,但这一定程度上必将损失原有的远程监控功能。
总之,随着技术进步,不可否认智能家居不会成为物联网领域最具有潜力的市场载体。不过,智能家居产品做不到在牢固的安全防护墙范围内进行巩固和延伸,做不到一套完整的功能体验,那么其在应用上也只是空中楼阁,而逻辑上的智能化更无从谈起。
相关家居装修设计
智能家居陷“伪智能”怪圈应用问题饱受质疑
智能家居安全饱受质疑 智能门锁亦存在三方面隐患
家电企业陷入智能化怪圈 智能家居并不智能
撕掉“伪智能”外衣 智能家居离我们还有多远?
智能门锁普及难 安全问题受关注
软体家具陷质次价高怪圈
戳破伪智能家居泡沫
我国智能家居陷入瓶颈
盲目跟风引质疑 智能家居需要做的更多原创
家装业深陷“污染”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