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揭幕 开启新一轮城市升级
网易设计报道 9月12日,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正式对外开放。随着展示中心的揭幕,承载上海城市百年记忆的“黄金水岸”——苏河湾区域即将开启以滨水复兴、旧城改造为使命的新一轮城市升级。综合国际多个滨水区复兴案例,充分考虑苏州河的地缘、历史、文脉,未来苏河湾腹地将以10万方公园综合体、生态廊道,以及多个老建筑修复工程共同打造滨江慢行系统,为上海呈献步行滨水公共空间与城市精神客厅。
开幕式以“城市漫步City Walk”为主题,邀请波兰音乐视听制作人Dariusz Makaruk联合著名音乐人李劲松,为展示中心空间量身定制一场视听盛宴。艺术家们以苏河湾标志性的视觉元素“红砖”展开创作,结合苏河湾沿岸风景线,通过前卫音乐和视觉光影的呈现方式,聚合时尚、生态、历史、人文与艺术,带领现场两百多位特邀嘉宾从摩登上海,穿越至当代滨水城市的慢生活之美。
开敞通透的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
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建筑本身亦为苏河湾增添了一个可阅读、可停留的亮点。这座略带神秘色彩的建筑将以“City Walk城市漫步”的主题向公众全面呈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售楼中心,其建筑立面与室内空间延续了苏河湾清水红砖立砌的风格元素,让室内与室外天然融合一体。
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开幕之夜
走近城市规划中心,没有常规的接待前台,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大气宽敞的水吧台,一早开始这里就飘散着浓郁的咖啡香味。右手边黑色墙面上挂着City Walk的铜牌logo,细心的人会发现City Walk几个字母做成了上海总商会的外形。一楼核心区域沿用了上海总商会的清水红砖墙和拱门元素,简洁工业风的楼梯、黑白灰的色彩搭配、精致的大理石墙面,在历史感中生发出一股新生的力量。
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开幕之夜
地下一层的亮点是City Lab城市研究所,日后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漫步、公园研究、文化之旅相关的活动会陆续在这个空间中呈现。空间面积不大,却是整个规划中心的内核所在,一切活力的源泉由此向外输送。
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开幕之夜
“希望将这个空间打造成一个社交的场所,挑空的两层拱劵结构,在视觉上更加通透,建筑元素又让人感觉安静,特别适合坐下来倾谈聊天。通过绿植和墙身的厚度,自然地隔出了多个倾谈空间,保护了私密性的同时,依然保持身处大空间的舒适感。伴随两层挑高结构的还有LED大屏,以及屏前的整体项目沙盘,可以清楚地看到苏河湾区域未来的规划与愿景。”设计师说。
城市慢行系统
上海,慢下来
“如果你为汽车和汽车交通规划城市,你就会得到汽车和汽车交通。如果你为了人和场所规划城市,你就会得到人和场所。”这是一位名叫弗里德?肯特(Fred Kent)的建筑师的肺腑之言。这句话代表了一种共识,一种对20世纪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反思的共识。
同样基于这个共识,往后兴起的新城市主义运动中,“一个城市不是一棵大树,而是连通的街道网络”成为核心理念。新城市主义规划的拥护者希望通过坚持可持续的理念,把握人性化的街区尺度,倡导步行街区,改变城市格局,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在城市中步行的乐趣就在于,即使每一天走在同样的路上,都会不期而遇新鲜事物。新的店铺开张、新的展览开幕、从未见过的鲜花、阵阵飘过的咖啡香气……或者,就是行走在城市中,看同一条河水,等同一个红绿灯,用脚步丈量城市,用眼睛记录高楼大厦间的日出日落,让自己越来越融入城市生活,也让生活着的城市越来越与我们的一呼一吸同步。
“让城市慢下来”从理论家的口号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学经历了无数的田野调查和定量研究:
·倡导步行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因而缓解交通负荷;
·可步行的环境能够催生愉悦的行走经历,从而增加社交活动;
·而目的地之间的短距离又能让人们增加游历城市、享受当地商店、服务和景点的愉悦感,进而提高城市的可视性。
步行成为促进城市繁荣的工具,哲学称其为量变促进质变,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的倒下便意味着城市的升级。
如果“让城市慢下来”是其全球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上海亦正上演着全新的蜕变。2002年,上海领先全国提出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于此,“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难洞见,上海已经准备跟上时代的脚步,让城市慢下来。因为GDP数据的说服力正沿着边际效益递减的曲线急速下坠,城市需要别的东西来代替它,比如绿色、公共空间、生活品质,它们构成了城市生活的进步,以及城市美好的未来。
2013年《上海交通发展白皮书》将规划建设慢行系统作为重要的交通策略和目标任务,提出全市公共交通、步行、骑行比重不低于80%;2016年《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明确提出城市功能最终实现从传统“以车为本”的道路到宜居“以人为本”的街道的根本转变。
2018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出台,其中包含对“慢行交通”“慢行网络”“绿色交通”的完整阐述,通过设置适宜骑行、步行的慢行道,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活动中心,形成“B+R”立体慢行换乘系统,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
透过目前的城市规划,足以窥见未来慢下来的上海,必然是一座往来迅捷又可自由漫步的城市,一座高效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一座给予所有人机会追求发展又能带来生活享受的城市。
回到苏河湾
河流总是包孕人类伟大的文明。上海伴河而生,由河而兴,苏州河自西向东,见证过远东第一大都市的辉煌背影,映射着现代化的日新月异和城市更新的远见卓识,俨然是城市生活之轴。“慢”即后工业时代人类对精神异化的反思,而城市所要做的便是为所有渴望自由的心灵提供空间。
在苏河湾这片“最上海”的中心腹地,昔日租界网格依然被完整保留:街道宽度1.5倍建筑限高、围合式街区、连续的街道商业界面和行列式排布的里弄住宅,交通空间与公共社交空间融粹,江南河浜纵横的地理底色、开埠时期的城市肌理与20世纪后半叶的现代城市构建,共同闪耀着城市的荣光。
苏州河亲切的空间尺度,两岸疏离的城市交往不仅借以弥合,河流水系与城市慢行系统也得以紧密编织,是营造未来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宜居典范的天赋之地,因为20世纪世界名城河流复兴的成败历史无不证明,那些拥有线性特质,具备景观和生态优势的河道滨水空间将发挥慢行系统最大的能量。
做为苏河湾整体开发的龙头项目,华侨城于苏河湾完成了宝格丽酒店、宝格丽公寓以及苏河湾高端住宅 精品商业、美术馆及办公等多种业态的布局,以国际化的建筑亲切的呼应场所精神,融合了人文艺术、时尚商业、高端居住与都市娱乐为一体。走进苏河湾,这块土地上的每一栋新、老建筑自己便能讲故事。
建筑可阅读
苏河湾里藏着的许多工厂、仓库与银行的旧址,它们是中国工商发展史上的一座座方尖碑。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同样累积于此,205家大中型企业,21座金融仓库、修船厂、行业码头等第一批上海制造在这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族工商业发展在这里迎来黄金时期。回溯百年,上海总商会大楼、怡和洋行打包厂、天后宫、中国实业银行货栈等重要建筑时至今日依旧矗立在苏河湾的核心区位,成为重商、务实的海派精神的历史证物。
上海总商会:始建于1913年的上海总商会不仅诞生了中国首部商法,落成之时,便是上海显赫的工商界名流聚集之所。作为当时上海最有影响力的贸易组织机构,上海总商会经历过辛亥革命、五卅运动,亦带领华商抵制洋货、维护华商利益,并两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在此上演的权利与空间的演变,成为上海近代史最为集中的代表之一。2018年,修复后的上海总商会作为宝格丽酒店重新对外开放。
怡和洋行打包厂怡和洋行打包厂隶属于当时上海的“洋行之王”——怡和洋行,它曾参与出资建造“九龙铁路”和“淞沪铁路”,并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组建轮船公司,操纵中国沿海和长江内河运输,成为当时上海资本总额最大的一家外商洋行。曾任上海怡和打包厂经历的顾乾麟是一名仁爱之士,1939年创办的叔苹奖学金是上海滩唯一长期连续举办的奖学金,至1949年资助的学生累计1,100人,得奖学生名单中包括钱学森等名人。
天后宫:上海是旧时使臣赴外的集中地。根据中国惯例,官吏不宜住在租界,但当时中国地界又没有安全、合适的住处。1897年,全权大使崇原“奏请与上海地方重建天后宫,并建出使大臣公所”,今天苏州河上河南路桥俗称“天后宫桥”即源于此。至此,中国外派的使臣、官员到上海后就入住此地,在祭拜天后之后再登船出国,即使回国后的使臣,也会到苏州河给天后叩上几只响头。
左起顺时针:上海总商会、怡和洋行打包厂、苏州河通商船只、天后宫
城市被认为是一个生命体,人造的生命体——如同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坦”,拥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它同样需要记忆和关怀。维克多?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当建筑可以阅读,当人们重温城市历史的每一个节点,时间与空间便有了一层诗意的连结。
苏河湾以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与新的创造力结合,建筑立面以现代手法再现上海历史建筑文化的典型特征,强调垂直线条,墙上红砖的运用作为对石库门和花园洋房所属黄金年代的回响,旧雨新知,往昔与时代并置,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与历史发生链接的可能。如果说苏州河彼时以“上海制造”成就辉煌,那今日,苏河湾畔则通过“滨水创造”推动城市升级。
修复后的上海总商会
打造世纪级滨水区
从老城厢到外滩再到陆家嘴,180年沪上始终与黄浦江、苏州河的发展紧密相连。基于“上海2035”中的卓越定位,“一江一河”已构筑起世界级滨水区。黄浦江被定义为“城市公共客厅”,目前已贯通4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规划打造沿线生态廊道,布局大型公共绿地及生态板块。
苏州河滨水空间则强调“生活气息”,旨在打造引人向往、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滨水场所。将在2020年前全面贯通苏州河外环线到外白渡桥两岸42公里的公共空间,形成集景观廊道、慢行步道的密切步行体系。同时留存沿线桥梁群体,新增慢行桥梁。拥滨河商办区、居住区、公共绿地、码头形成特色区域,激发沿岸活力。
正如未来都从历史中构建,苏河湾滨水创造以“城市升级”为目的,沿袭建筑传统工艺、色彩、材质及风格元素,并注入新功能、新价值,策动地价攀升,打造城市配套,焕新面貌。
场所再生,离不开新鲜活力的注入。华侨城OCA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即将从原来实业银行旧址,搬迁至浙江北路和北苏州河路交界的行政公馆地下,提升空间效益,成为日后慢行系统中的文艺地标。工商业遗址见证了上个世纪中国蓬勃的文艺景象,当代空间功能变迁置换为涵咏艺术的主场。当传统的上海遇上当代城市精神与先锋艺术,成为苏河湾滨水创造中不可或缺的活力色彩。
从上海制造到滨水创造,苏河湾等待百年。”一河两岸”的升级改造将系统性地解决工商业的遗址保留与活化,连贯滨水步道,以及苏河湾公园的跨街区打造问题。
滨河慢生活
建设城市慢行系统需要活力区段,需要能激发人们兴趣和城市能量的关键点。大约没有什么地方比苏河湾更有资格担当这种活力区了。密集的工业遗迹、厚重的人文积淀、改造后的商业空间、星罗棋布的艺术元素以及亲水居住的生活,人们在这里感受的不仅是闲适的当下,更有城市的历史肌理和上海的城市精神。秉轴持钧,动中肯綮,苏河湾在整个苏州河滨水慢行空间中位置不言而喻。就在整个苏河湾区域的最东端,一个滨河城市更新项目——华侨城苏河湾正处于进行时。
如何消除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住宅系统的私密性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历史建筑与新建建筑的和谐关系,让新老建筑之间产生对话?如何融合滨水景观资源与城市商业空间;如何让一个地块、一个项目与整个苏州河滨水开发无缝衔接。所有问题的答案尽在华侨城携手国际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Foster+Partners(F+P)提出的“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规划理念中。
10万方公园综合体
苏河湾项目腹地包含10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绿地,6万平方米的地下商业广场,以及由Norman Foster操刀设计的一幢超200米高的国际超甲级写字楼。10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综合体将商业、办公、演艺中心、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以及周边的历史建筑等融为一体,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在这里碰撞,融合。上海市中心这最后一块稀缺城市绿地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磁极,吸引居民和游客来访。
这个绿色心脏还通过景观步道向东西延伸,跨越四个街区,延伸至苏州河水岸,形成一条平行于河岸的绿色长廊,创造出相对隐蔽幽静的漫步系统。绿带与有效遮阴的建筑体量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终年舒适的户外体验。而滨河空间被完全打开,水岸边设置有码头,游船和水上运动将为滨水空间带来更多的活力。流动的水体与静止的绿廊,一动一静,自由便在此多一种选择。
6万方地下商业广场
以公园为主体的“中心”与滨水轴线,最终被交织的街道步行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这种连接不仅局限于水平面上,横贯项目的地下空间更实现了地下轴线,形成6万平方米地下商业广场。三层峡谷式的地下商业街区不仅无缝衔接了位于项目东西两端的地铁站点,丰富的地下商业还通过类型不一的下沉广场,与地面尤其是中央公园形成互动。下沉的商业空间、地面的公园和绿地,与屋顶绿色花园实现了慢行系统在垂直高度上的立体扩展。河岸、绿地一气贯通,连廊步道在空中交汇。从地面到地上,这是一场公园与城市的对话,对话中充满了巧思与创意。
拉开慢行城市生活序幕
在上海市政府公布的规划中,苏河湾区域将成为市中心全新的高端商务商业区和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高档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这是上海未来蓝图中“繁荣创新之城”的落地呈现。而作为整个苏河湾区域开发重要节点的华侨城苏河湾项目,其“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规划理念,中央绿地+滨水空间+街道步行网络+立体空间联通所构成的慢行系统,则是对“幸福人文之城”和“韧性生态之城”的完美诠释。
可以预见的是,完成升级的苏河湾将成为上海新的城市地标。不是因为它的高度,也不是因为它的建筑具有某种新奇性,而是因为它的理念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一个可以漫步城市的理念,一种有厚度亦有温度的生活方式。苏河湾站在苏州河的黄金水道边,向东,是外滩和陆家嘴,往南是人民广场和南京路。生活、金融与商贸三足鼎立,共同撑起上海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雄心。
一百年前,苏河湾横空出世,为上海带来重商主义与自由贸易之理念。世界从这里进入中国,而中国从这里面向世界。一百年后,苏河湾的升级,将让上海成为它所梦想的“卓越全球城市”。世界从这里认识中国城市生活,而中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从这里影响世界。
“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滨水澎湃,亦在涓流,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的开放正在拉开实现慢行城市生活方式的序幕。
背景资料
苏河湾二期项目简介
2016年2月,上海华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侨城”)与上海华筵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合作获取静安区苏河湾2、4、6、3街坊相关地块,共同以滨水复兴、旧区改造为使命,开发建造苏河湾二期项目。
在“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项目总规划中,以10万平方米的公园综合体及其地下6万平方米峡谷式商业空间为核心,通过地下、地面及空中连廊三个界面贯通商业、住宅及办公空间,联动周边超200米的办公楼、演艺中心、OCAT当代艺术馆以及周边的历史建筑等,从而构成居住与娱乐相结合、商业与人文相匹配、艺术与时尚想呼应的完美融合。其中位于天潼路以北,与山西北路交界处,在建的两栋高100米左右的住宅楼,主力户型将以90-95平方米的成长型精装公寓,于年底面世。
特邀艺术家介绍
Dariusz Makaruk
Dariusz Makaruk目前在波兰华沙生活和工作,作为一名音乐制作人和表演者,他擅长演奏自己创作的环境音乐、当代音乐、实验音乐和爵士乐。Dariusz Makaruk不仅是波兰电声音乐协会(PSeME)的成员,他还擅长制作公共和建筑空间的多个三维投影映射,包括投影和舞蹈编舞。同时,Makaruk还担任在波兰华沙举办的“走近创新艺术节”(Moving Closer innovation Art Festival)和在波兰基尔斯举办的“Laserowa Noc艺术节”的发起者和艺术总监。
DICKSON DEE(李劲松)
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电子音乐制作人、表演家,即兴表演家,现主要居住于中国香港和深圳。李劲松从事音乐行业超过30年。他的职业生涯始于1989年创立独立品牌Noise Asia。此外,他还是一位涉足不同领域的声音艺术家,作曲家,制片人和策展人。他为亚洲独立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海城市命名历史溯源
两千年来,苏州河从太湖出发,冲刷下两岸泥沙,携带至入海口沉积,日复一日,铺垫出今日上海,2400万人的立足之地。那时候,它的名字还叫吴淞江。
《禹贡九州》有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便是太湖,而三江则是吴淞江、娄江与东江。三条大河泄太湖之水入海,尤以松江为阔。晚至中唐,松江仍旧拥有宽达二十里的入海口,海船可朔流而上直抵姑苏。两宋后,海岸线不断东移,吴淞江河口淤积,河道日益缩窄,加之下游农耕开发加剧,虽经多次疏浚,依旧难改颓势。至明清,为解决太湖水患,原为吴淞江支流的黄浦江被一再疏浚拓宽。明永乐二年,户部尚书夏元吉采用华亭人叶宗行建议,取道大黄浦,疏通其下游淤塞处,在其南拓宽范家浜,引太湖水从此道由南跄浦口入海。范家浜一开,河道通畅,黄浦江总汇杭嘉、淀山泖荡诸水以建瓴之势倾泻而下,成为入海巨流,而吴淞江则风涛渐息,反成黄浦江支流。
两河交汇处便是今日外滩,上海的地理空间格局就此奠定。
即便在变成黄浦江支流的近代,吴淞江依旧是上海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这条河流一头连接着大洋彼岸的全球市场,另一条连接着太湖平原腹地。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出,洋布、机器、日用消费品运入,出入之间,上海日渐繁荣,遂成“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正是由于吴淞江的通航功能,它的名字最终演变成苏州河——连通太湖重镇苏州的河流。
19世纪后半叶民族工商业的大兴盛更与苏州河息息相关,仓库、工厂、码头、银行、贸易,苏州河成为彼时上海乃至中国自己的工商业中心,与黄浦江边的西方资本分庭抗礼。一百年间,这种对抗、制衡、交流与合作成就了上海卓然独立的经济地位,更塑造了此地独一无二的海派文化。
两个千年纪的沧桑巨变,从两晋沪渎垒到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生由河流,兴由河流,未来的城市命运依旧与这一江一河紧紧缠绕,密不可分。
国际经验:当河道遇见慢行
主持了塞纳河升级计划的巴黎市长贝特朗?德拉诺埃曾说:“每一个热爱巴黎的人都需要从她的母亲河出发重新思考巴黎的发展——将汽车从河岸地区移走,重拾城市美学,回归以人为本的愿望。”这是对塞纳河升级的定调,也代表了全球城市河道升级的基本路线——河岸空间归属于人的活动,河道与慢行系统将完成结合。
2012年,纽约布鲁克林区东河岸边的多米诺糖厂完成改造,公园、体育场、娱乐与聚会空间占据了工业厂房撤退后的空间。河岸线成为适宜慢行的步道,人们在此漫步并观赏对岸曼哈顿壮丽的天际线。这场城市更新释放了东河的景观性潜质并为城市人群提供了优良的亲水生态环境。
差不多在同一时段,马德里河道改造工程也拉开序幕,线性景观带、大型城市公园以及景观建筑综合体出现在曼萨雷斯河两岸昔日被公路占据的空间里。它充分利用了河流的线性空间结构,将慢行系统植入其间,结合二十多座跨越河道的桥梁,串联起了马德里中心区的重要空间节点。
同样的手法你也能在塞纳河升级计划中见到:塞纳河右岸的蓬皮杜快速路被改造成林荫大道,林动车与慢行系统并存并增设了人行横道和信号灯。巴黎市政厅和阿尔塞纳尔内港之间改为步行区,并更新了市政厅广场。左岸,奥赛博物馆和阿尔玛桥之间2.3公里的路段被完全改造成为步行街区,人们可以沿河岸步行道从埃菲尔铁塔一直漫步到奥赛博物馆。沿途规划了5个重要的景观节点:阿尔玛桥布置了花卉市场和植物园;石岛港沿岸设置了露天体育活动场地、景观小品;亚历山大三世大桥下开设咖啡馆;荣军院大桥附近河堤宽阔,规划了休闲活动场地,布置了群岛般的亲水漂浮花园;奥赛博物馆增设大台阶将前广场与河岸直接相连,形成巨大的景观平台。
慢行系统利用河流的走向将城市最重要、最精华的景观和空间节点串联起来,为城市带来了一个节奏一致的生活核心区,创造出一种专属于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相关家居装修设计
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揭幕 开启新一轮城市升级
苏河湾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开幕
City Walk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开放 携手国际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城市“慢生活”
新品上市设计动心和美集团营销中心升级开启
A963启动“平台+”战略,“城市合伙人计划”拉开序幕
省城中心城区建材市场将外迁 目前正在征集规划方案
City of Angels:大艺树地板设计师洛杉矶游学即将开启
金茂商业战略升级,360°滨海购物中心释放城市兴活力
2013中国城市建设新发展年会圆满落幕
徜徉“时间之海”,共启所城未来 2019UABB大鹏所城分展场正式开幕